健康科普

三伏贴穴位指南来了!辨证取穴看这里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7-15 浏览:

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治法之一,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夏季阳气旺盛,人体阳气达到四季高峰,尤其是三伏天,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,毛孔张开,有利于药物吸收。此时选特定穴位进行敷贴,药物更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,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,发挥药物的“归经”作用。但很多人会来问三伏贴都贴哪些穴位?网络上介绍的穴位靠不靠谱?现在三伏贴相关穴位网上大多数能查询到,但网上知识林林总总,让人难以抉择。襄阳市中医医院在2023年编写的《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标准化手册》,且每年进行优化,对疾病的诊疗方案进行了修订,包括各病种的穴位选择,现选择部分优势病种选穴,分享给大家。

呼吸系统疾病: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,反复感冒、慢性咳嗽、慢性咽炎等

1、大椎穴

位置: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
功效:振奋阳气、散寒解表,改善反复感冒、咳嗽、哮喘等症状。

2、足三里穴

位置:外膝眼(犊鼻穴)下3寸(四横指),胫骨前嵴外1横指(约中指宽度)。

功效:调理脾胃、扶正培元,增强人体抵抗力。

3、肺俞穴

位置: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(双侧)。

功效:补益肺气、止咳平喘,针对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。

4、膻中穴

位置:前正中线,平第4肋间,两乳头连线中点(男性);女性可参考胸骨角(平T4)与剑突连线中点

功效:宽胸理气、止咳平喘,有抑制支气管痉挛,治疗气喘、咳嗽之功。

以上选穴,在补足正气的同时,兼顾缓解或解除呼吸系统症状,以达到标本兼顾。如若喘重者,可加入定喘穴以止咳平喘。

消化系统疾病:慢性胃炎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脾胃虚寒等

1、中脘穴

位置:肚脐上4寸(约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)。

功效:健脾和胃、消食导滞,主治胃痛、腹胀、消化不良、反酸。

2、神阙穴

位置:肚脐中央。

功效:温阳散寒、调理脾胃,适用于虚寒型腹泻、腹痛、肠鸣。

3、天枢穴

位置:肚脐旁开2寸(双侧)。

功效:理气止痛、调肠止泻,主治腹胀、腹泻、便秘、肠易激综合征。

4、足三里

位置:膝盖下3寸,胫骨外侧一横指处(双侧)。

功效:补益脾胃、增强消化,适用于胃胀、食欲不振、体虚易腹泻。

以上穴位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外,还具有局部的疏通经络的作用,起到标本同治的作用。

妇科疾病:痛经、宫寒、慢性盆腔炎、月经不调等

1、关元穴

位置:脐下3寸(约四横指)。

功效:温补肾阳、调理冲任,适用于宫寒不孕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带下病。

2、气海穴

位置:脐下1.5寸(约两横指)。

功效:益气助阳、调理气血,适用于气虚型月经量少、崩漏、疲劳乏力。

3、血海穴

位置:髌骨内上缘上2寸(双侧)。

功效:活血化瘀,适用于血瘀型痛经、闭经、经血色暗有块。

以上穴位中,关元堪称妇科第一要穴,气海为元气之海,血海为妇科调经要穴,三者联用以温阳固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穴位贴敷讲究精准定位与个体化方案。不同年龄、体质、病情的患者,穴位选择和贴敷时长都需进行专业评估。同时提醒,贴敷期间需忌生冷、辛辣食物,避免剧烈运动,若出现皮肤发红、轻微瘙痒属正常反应,可注意观察;若灼痛、水泡严重,请及时专科对症处理。(邓桂元代琪琪)

上一条:颈椎术后康复治疗“组合拳”让患者重获“颈”彩人生

下一条:夏季头痛频发,可能是这些原因!千万别忽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