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医国粹,博大精深。在中华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,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,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。襄阳市中医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,充分应用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,将一个个疑难杂症逐一攻破。《杏林溯源》栏目带您探索中医奥秘,共话医案医理。
流感病毒、鼻病毒、肺炎支原体、腺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……各种呼吸道疾病来势汹汹,轮番“轰炸”呼吸道免疫“防线”。如何远离“咳咳咳”?今天,我们跟随襄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马长青,一起来看看中医药防治“秘籍”。
冬季呼吸道疾病来袭
注意多病共同防治
入冬以来,急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,襄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接诊的呼吸道疾病病例数量大幅增加,该科副主任医师马长青介绍,目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流感病毒、肺炎支原体、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病原体,均属于已知类型的病原体。
35岁的李先生(化姓)5天前开始咳嗽、咳痰、发热,最高体温37.5℃,偶有恶心呕吐,伴有咽痛、刺激性干咳、全身疼痛。他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,检查出“急性支气管炎+支原体感染”,被收至肺病科住院治疗。经过进一步检查,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及流行性感冒(甲流)。中医辨证为风温病,痰热壅肺证,予以清金化痰汤加减方清肺化痰、宣肺止咳,院内制剂银花解毒合剂清热解毒。同时,通过西药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抗炎,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化痰,磷酸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。5天后,患者康复出院。
14岁的中学生小杜在11月中旬因“发热、咳嗽”入院治疗。据家长介绍,孩子5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,伴头痛、乏力、多汗,自行口服退烧药后效果不佳,仍旧反复发热,最高时39.5℃。2天前出现咳嗽、黄痰,在附近诊所就诊时,予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、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,效果不佳。转至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,确诊为支原体肺炎。予以麻杏石甘汤、柴葛解肌汤及荆防败毒散,清热解毒宣肺、祛风散寒、解肌止痛,配合西药抗炎治疗后,患者得以康复。
马长青说,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,流感、腺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,各种病原体很容易乘虚进入呼吸道,发生炎症,加重过敏,造成咳嗽和咳痰、气喘、胸闷等一系列不适症状。混合感染即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,临床上的“混合感染”多数以病毒、细菌、支原体的组合为主,在防护呼吸道疾病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多病共防。
由于呼吸道疾病症状复杂,具有个体性,需要医生诊断鉴别,切忌自行盲目用药,应按医嘱规范用药,并给予退热、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出现高热、剧烈咳嗽、咳黄痰等肺炎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后,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感冒、咳嗽、发热易反复?
中医特色疗法实用
马长青介绍,11月份以来,呼吸道疾病高发,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容易交织叠加,不少人中招,多数为轻症患者;偶有病情严重,反复高热不退者,已住院治疗。此外,有既往哮喘、慢阻肺、脑梗塞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肿瘤术后等基础病的患者,容易感染支原体肺炎、甲流、乙流,混合感染的人群也增多。而其中间断口服中药进行治疗的慢病患者,反而发病率很低。中医药在治疗的过程中,不仅能有效缩短患者高热的时间,而且能够阻断疾病向危重症进展,还在预防出现微生物耐药方面有重要意义。
目前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处于肆虐期,建议儿童、老年人、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及时接种流感疫苗,有助于降低冬季呼吸道疾病叠加感染的风险。此外,部分体质人群或先天禀赋不足,肺肾亏虚;或后天失调,饮食起居不节;或情绪低落、郁郁寡欢,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,其中儿童和老年人由于体质特殊,更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。结合中医外治调理,包括小儿推拿、穴位贴敷、针灸拔罐、中药药浴等,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,有助于缓解症状、促进恢复。
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;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应固护脾胃,虚寒体质避免受凉,不吃寒凉药物如板蓝根等。需要区分风热或风寒型感冒。风寒咳嗽者,宜麻黄汤、三拗汤、小青龙汤;温燥者,宜桑杏汤,凉燥者,杏苏散;寒包火咳者,宜麻杏石甘汤;火咳者,清金化痰汤,加味泻白散化裁。病愈初期,正气虚弱,要注意扫清体内的余邪。若此时盲目食用滋补品,正气无暇顾及消化,吃进去的补品就会成为瘀滞,易助病邪,导致病情反复。
呼吸道疾病易感人群还可以考虑选用膏方进行调理。冬令养生以膏方为宜。慢性肺系疾病患者,如鼻炎、哮喘、老慢支、慢阻肺等慢病人群,病情迁延,往往随着四季气候变化、辛劳疲倦或情志异常而反复病情加重。冬季结合病症,辨证调补,服用膏方,可起到固卫气、治未病、祛病纠偏的作用,促进整体体质得到改善。
预防呼吸道疾病
中医专家来支招
冬季空气较干燥,干燥的环境中病毒活性增强,且更容易滋长和流通,伴随着冬风,病毒被吸入肺内产生疾病。以老年人、儿童或有基础疾病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为主。患有慢性病史及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,随着天气转冷更容易患病。
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呢?马长青介绍,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,中西医结合,针对冬季呼吸道常见病,普及中医药防治疾病知识,提升防治效果。医院组织开展了多场呼吸道疾病中医药防治培训,推广小儿推拿、膏方进补、穴位贴敷、针灸拔罐、中药药浴等防治技术。通过发挥中医药“简、便、廉、验”的优势,从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转变,把健康服务重心向前端转移,促进疾病的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而在日常生活中,建议做好以下“八字冬季强身秘诀”来预防呼吸道疾病。
一是饮。多饮水有助于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排除出,要尽量避免身体短暂性脱水。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,不要等口渴时再喝水。常喝姜水能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,患有风热感冒的人还可以喝些菊花茶以散风消热。
推荐内服预防药茶:生黄芪15克、炒白术12克、金银花12克、防风10克、佩兰10克、贯众10克、芦根10克、生甘草6克、生姜2片、大枣3枚,水煎10分钟或泡水代茶饮,每日1剂,连续服用5-7天
二是补。牛肉、羊肉等性温而不燥,有温中暖下,补气活血的功效,适含天冷时食用;西红柿、红薯、大白菜、土豆、萝卜、山楂、苹果等果蔬,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以及抗氧化成分,还有清内热、驱瘟毒等作用。
三是暖。注意防寒保暖,衣着要适当,不要穿得太多,保证御寒和散热正常即可。注意头部、腿部、腰部的保暖,做到“顾两头、腿要厚、腰别露”。出汗时,不要马上脱衣摘帽,以免伤风受凉。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,不可硬撑。同时,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。
四是开。保持室内环境清洁,适当开窗通风换气,每天最好早、中、晚开窗3次,每次20分钟左石,可以有效减少室内的细菌、病毒、真菌等。但要汗意室内温度不要大为开窗换气而降低到16°C以下,以控制在16至24°C为宜。
五是搓。搓大鱼际:大鱼际位于人的手掌正面拇指根部,下至掌跟,即伸开手掌时明显突起的部位。两手上下交替互搓大鱼际,以双手发热为度,能促进血液循坏、疏通气血,对防治感冒大有益处,对咽痛、打喷嚏、流清涕、鼻塞、咳嗽等症状也有缓解作用。
搓后颈:外出归来全身发冷、鼻塞、咳嗽,不妨搓揉大椎穴。低头摸到颈后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即是大椎穴。用手掌反复搓此处皮肤至发热、发红为止;或用食指和中指用力揉大椎穴15分钟左右;洗澡时也可有意识地用热水冲后颈。
六是动。适度运动有预防感冒的作用。可选择慢跑、跳绳、踢健、太极拳等运动,但要注意锻炼强度不要过大,否则反而会增加上呼吸道患病几率。
七是呼。循序渐进深呼吸:冷风扑面而来时,不妨试着循序渐进地深呼吸,让身体慢慢适应环境。手抬至腹前,用鼻子做深呼吸,并将两手臂略向外扩张。需要注意的是,空气质量差时不要深呼吸,年老体弱、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寒冷天气最好少出门。
八是泡。睡前用40℃左右的热水泡脚,注意水要漫过脚踝,浸泡20分钟左右,可调理脏腑、畅通血脉、舒通经络、改善睡眠质量。
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科学佩戴口罩,保持勤洗手、常通风、注意咳嗽礼仪、公筷制、分餐制等良好卫生习惯,适度参与锻炼,增强体质和免疫力,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。(潘斌斌)
(文中方剂请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)
肺病科简介

肺病科(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)是湖北省中医重点专科,是国家三级医院PCCM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、国家区域(华中)中医肺病诊疗中心联合体成员单位、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转化推广基地。科室开放床位62张,医护人员32人,其中医生15名,护士17名;高级职称医生6人,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0人。
科室开设呼吸内镜室、肺康复室、肺功能室、呼吸睡眠监测室、中医治疗室、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等功能单元,设有慢阻肺、哮喘、间质性肺病、肺结节、呼吸睡眠门诊等专病门诊。常规开展肺功能检查,呼出气一氧化氮(FeNO)测定、呼吸睡眠监测、电子支气管镜及床旁支气管镜检查,经支气管镜冷冻、活检、高频电刀/APC热消融技术、球囊扩张等支气管镜介入诊疗技术,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,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大咯血,经皮肺动脉溶栓、取栓治疗急性肺栓塞,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(OSAHS),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(HFNC)、无创/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,慢性呼吸气道疾病患者进行综合肺康复治疗。
科室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,通过中药及传统中医适宜技术(如冬病夏治三伏贴、冬病冬治膏方、督脉灸、脐灸、葫芦灸、耳穴压豆、中药封包、自体血穴位注射等)诊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。科室秉承中医以人为本、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的理念,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,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为宗旨,持续提升PCCM内涵建设,坚持中西医融合的道路,守护百姓全生命周期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