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从反复头昏头晕发作、行走不稳乏力脑卒中前兆送医,到度过急性期,再到院后康复期,中医适宜技术一直陪着我!”,近日,在襄阳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周老先生,用自己的康复历程彰显了中医适宜技术在慢病“院前预防-院中救治-院后康复”全程管理中的独特价值。


院前预防:早干预,阻断慢病“萌芽”
中医适宜技术通过“治未病”,可提前阻断病情发生与进展。对高血压、高血脂等脑卒中高危人群,穴位按摩可疏解肝气、调节气血,辅助稳定血压。日常按揉太冲、风池、足三里穴,每次5-10分钟;艾灸能增强体质,减少血栓形成风险,可定期艾灸关元、气海穴;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,中药茶饮调理可辅助调节代谢,如枸杞、山楂、麦冬等泡水,搭配“饮食+运动”指导,可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。


院中协同:补短板,助病情“稳控”
对于已发作并在医院救治的脑卒中患者,中医适宜技术并非“配角”,而是与西医治疗形成互补,助力病情快速稳定。在发病2周、病情稳定、无出血及感染等急性风险后,通过专业中医师辨证施策,运用针灸刺激百会、风池、曲池等穴位,可调节经络气血,改善肢体麻木无力、言语不利,为神经功能修复“铺路”;推拿按摩以轻柔手法放松患肢肌肉,缓解肌肉痉挛、预防关节僵硬,搭配面部地仓、颊车穴按摩,还能辅助纠正口角歪斜;用桂枝、生麻黄、丹参、川芎等活血药材煎水进行中药熏洗,则能促进患肢血液循环,减轻肿胀、提升活动度,帮助患者从“卧床”向“自主活动”过渡。治疗中,根据中风、头晕头痛、面瘫及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辨证分型,可提供相对应的中医适宜技术:中药烫熨活血通络止痛;耳穴疗法、中药热奄包外敷及悬空灸科温经通络;脑电治疗改善脑循环;中药封包祛湿除寒、温经通络;隔物灸调节阴阳平衡、改善睡眠。


院后康复:长期调理,让生活“回归”
慢病康复是长期过程,中医适宜技术因“简便、易坚持”,成为院后康复的“主力军”。脑病科全程为患者建立“健康管理档案”,定制“中医适宜技术+生活方式指导”的组合方案,定期随访调整方案,让院后管理“不脱节”。脑卒中患者出院后,“针灸+推拿”组合是主要手段,针灸刺激曲池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,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;推拿按摩患肢肌肉、活动关节,能预防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。糖尿病患者院后易出现手脚冰凉、乏力,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穴每周2-3次,可改善循环,搭配穴位贴敷如肾俞穴,可调节脏腑功能,减少并发症。慢性关节炎患者出院后则可通过中药熏洗缓解疼痛,如艾叶、桂枝等煎水熏洗关节,让日常行走、做家务不再困难。

中医适宜技术对其他慢性病也能实现精准调理。高血压患者常因“肝阳上亢”头晕头胀,穴位贴敷太冲、风池穴可疏解肝气,辅助平稳血压,减少药物依赖;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手脚麻木、乏力,艾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穴能改善循环,调节代谢,降低神经病变等并发症风险;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秋冬易咳嗽气喘,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则能增强肺功能、减少急性发作,让慢病管理不再“只靠药撑”。
慢病管理是场持久战,中医适宜技术就像“温和的战友”,陪着患者一步步找回健康主动权。从“防”到“治”再到“养”,中医适宜技术正深度融入慢病全程管理,用“温和调理”破解慢病“难预防、难康复”的痛点。未来,随着中医适宜技术与慢病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融合,将有更多脑卒中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病人群,在全周期中医守护下,告别“病情反复、生活受限”的困境,真正实现“有质量的健康生活”。(石正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