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科普

【世界疼痛周】疼痛不能忍,向疼痛说NO!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10-20 浏览:

你是否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刻:一阵突如其来的腰痛让你无法直起身,持续的头痛让你难以集中精力,关节的酸痛剥夺了你散步的乐趣……“疼痛”是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、最多的一种主观感觉。自2004年起,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被国际疼痛学会定为“世界镇痛”,疼痛已被列为继呼吸、脉搏、体温、血压之后的“人类第5大生命指征”。慢性疼痛绝非“忍忍就过”的小事,它是人体组织器官受损的“预警信号”,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

疼痛的分级
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疼痛等级分为:

0度:不痛。

Ⅰ度:轻度痛,为间歇痛,可不用药。

Ⅱ度:中度痛,为持续痛,影响休息,需用止痛药。

Ⅲ度:重度痛,为持续痛,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。

Ⅳ度:严重痛,为持续剧痛伴血压、脉搏等变化。

关于疼痛,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

误区一:疼痛能忍则忍

不少人认为“忍一忍就过去了”,把忍痛当作意志力强的象征,这种想法其实暗藏风险。疼痛本身并非疾病,而是身体发出的“预警信号”,它可能提示器官损伤、组织炎症,甚至是肿瘤、神经病变等严重疾病的早期迹象。

比如,持续的腹痛可能是胃溃疡、胆囊炎的信号,反复的头痛可能与血压异常或颅内问题相关,而不明原因的骨痛可能是骨肿瘤的早期表现。如果一味忍痛,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,导致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因,进而错过最佳诊断和治疗时机,让小问题拖成大隐患。

正确的做法是:当疼痛持续超过3天、疼痛程度影响睡眠或日常活动,或伴随发热、体重下降、肢体麻木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,查明疼痛根源。

误区二:“哪痛治哪”,只追求快速缓解症状

面对疼痛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“哪里痛就治哪里”,比如头痛就吃止痛药、腰痛就贴膏药,只关注快速缓解表面症状,却忽略了疼痛背后的深层病因。

事实上,很多疼痛是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。例如,长期腰痛可能不是腰部本身的问题,而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所致;反复的膝关节疼痛,可能与髋关节病变或下肢力线异常相关;甚至有些腹痛,根源可能在心脏(如心绞痛放射至腹部)。如果只针对疼痛部位进行“对症治疗”,虽然能暂时减轻不适,但真正的病因会持续发展,可能导致病情加重。

科学的应对方式是:出现疼痛后,不要急于自行用药缓解,而是先到正规医院就诊,通过影像学检查(如CT、MRI)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,明确疼痛的根本原因,再根据病因制定“对因+对症”的综合治疗方案,从源头解决问题。

误区三:止痛药吃多了必成瘾,能不吃就不吃

“吃止痛药会成瘾”是很多人抗拒用药的主要原因,甚至有人宁愿忍受剧烈疼痛,也不愿服用止痛药。但这种认知存在片面性,止痛药是否成瘾,关键在于药物类型和使用方式。

从药物分类来看,止痛药主要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、阿司匹林),这类药物常用于缓解头痛、关节痛、牙痛等轻中度疼痛,不含致瘾成分,科学规范使用时成瘾率几乎为零;第二类是弱阿片类药物(如可待因),用于中度疼痛,成瘾风险较低;第三类是强阿片类药物(如吗啡、羟考酮),主要用于癌症晚期或严重创伤引起的重度疼痛,这类药物确实存在一定成瘾性,但在医生指导下短期、定量使用,成瘾概率也会大幅降低。

需要强调的是,疼痛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、病因、身体状况等因素,精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,既要达到止痛的目的,又会通过定期评估、调整用药方案等方式,规避成瘾风险。如果因害怕成瘾而拒绝使用必要的止痛药,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,长期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甚至影响免疫系统功能,不利于病情恢复。

误区四:疼痛缓解后就无需进行后续配合治疗

有些患者认为,只要接受了疼痛治疗(如打针、手术、理疗),疼痛就能“一劳永逸”,后续无需再关注。但实际上,疼痛治疗是一个“标本兼治”的长期过程,缓解当下疼痛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通过后续调理和管理,修复受损组织、改善身体机能,降低疼痛复发的概率。

总之,疼痛是身体的“求救信号”,只有走出对疼痛的认知误区,建立科学的疼痛管理观念,及时就医、规范治疗、长期配合,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,远离疼痛困扰。(鲁娜 代琪琪)

上一条:中医适宜技术全程护航,让脑卒中等慢病患者实现“有质量的健康生活”

下一条:打造更年期专病门诊 中西医结合守护女性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