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盛夏阳气鼎盛,正是“冬病夏治”的黄金时节。随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拉开序幕,伏前调理尤为关键,旨在调和阴阳,蓄积能量,为秋冬季节的健康筑牢根基。
为何伏前调养至关重要?
中医认为,许多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其根源在于人体阳气不足。盛夏时节,人体腠理开泄,气血畅通,正是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来温补体内虚阳、驱散潜伏寒邪的好时机。伏前调理能够提前激发身体潜能,疏通经络,改善体质,为后续的“冬病夏治”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
65岁的张阿姨(化姓)一年前突发脑梗塞,虽经救治,但仍有左侧肢体偏瘫、轻度语言障碍及患侧僵硬痉挛等后遗症。而且张阿姨平时异常怕冷,四肢冰凉,易感疲劳,稍受风寒便易感冒,秋冬季节咳喘反复发作,并伴有食欲不振、大便不成形等症状。眼看马上就要入伏,张阿姨想着利用冬病夏治来调理一下,遂来到襄阳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。科主任唐汉平接诊检查发现,其舌淡胖、苔白滑、脉沉细弱,是脾肾阳虚兼肺气不足的表现。这类体质人群正气亏虚,导致寒凝血瘀阻滞经络,秋冬寒冷时节气血运行更加不畅,不仅会加重肢体僵硬疼痛,甚至可能增加二次中风的风险。
针对张阿姨气虚、阳虚络阻的体质特点,唐汉平为其量身定制了伏前调养方案,核心在于温补脾肾、益气固表、疏通经络。首先通过艾灸大椎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、肺俞穴温通经络,激发脏腑阳气,改善怕冷、易感症状。再选取足三里、肺俞、脾俞、肾俞、合谷等穴位,通过针刺疏通经络,调和气血,增强脾胃运化与肺卫功能,提升机体整体抗病能力。最后搭配上暖阳食疗方以温中散寒,补气养血,调和营卫,提升身体正气。
经过两周的伏前调理,张阿姨表示自己手脚渐渐温暖、精神好转、不易疲劳、咳嗽气喘症状也大为减轻,身体感觉有劲儿多了。
唐汉平介绍,伏前调理作为“冬病夏治”的先导环节,其核心在于提前进行体质辨识与基础调治。一方面唤醒处于抑制状态的脏腑功能,激发其潜在活力,逐步改善体内虚寒湿瘀的内环境,提升气血运行的流畅度,为后续三伏治疗扫清经络气血运行的障碍;另一方面,使患者身体提前适应“补”和“通”的干预,增强对三伏期间效治疗的耐受性,提升三伏贴药物成分的吸收。(郭冰冰 代琪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