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秋季的来临,山楂、柿子等果实相继进入成熟期,其风味虽佳,但需警惕胃石形成的风险。
近期,30岁的小李(化姓)因腹胀、恶心伴胃脘部间歇性隐痛,到襄阳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。经胃镜检查,发现其胃内存在一巨大结石,且胃黏膜因结石机械性摩擦形成多处焦黑色溃疡灶。消化内镜中心主任赵静带领团队为其实施了内镜下碎石治疗,借助器械将巨大的胃结石逐步分割成小块,随后喷洒碳酸氢钠溶液以促进结石溶解排出,手术用时约40分钟。术后,在该院脾胃病科住院部,通过6小时的禁食促进胃排空,并予以抑酸护胃等治疗促进黏膜修复,小李的胃石最终得以消解,腹胀、恶心等症状得到缓解。



原来,小李3日前曾空腹大量摄入山楂。山楂中富含鞣酸,在胃酸的作用下,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,与食物残渣等胶合在一起,形成胃结石。
很多人听到“结石”,首先想到的是肾结石或胆结石,对“胃结石”比较陌生。其实,胃结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多因进食某些特定食物后,在胃内形成凝固物或硬块。胃结石按成分分为植物性、毛发性、混合性结石,其中植物性结石最常见,其“元凶”多见于柿子、山楂、黑枣、未熟的香蕉、石榴等,它们富含鞣酸和果胶,大量进食后(尤其是空腹)在胃内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,包裹食物残渣形成团块,随着胃的蠕动,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越变越硬,最终形成胃石,结石摩擦损伤胃黏膜会导致糜烂、溃疡甚至出血。还有一些高纤维食物,如芹菜、南瓜等,大量进食后不消化可能成为胃石的“骨架”,促进其形成。
赵静指出,胃结石一旦形成,轻者会引起上腹部不适、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重者可能会损伤胃黏膜,导致胃溃疡、胃出血等严重并发症。内镜下碎石技术通过内镜的直观视野,能够精准地对胃结石进行操作,将结石逐步击碎并促使其排出体外,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较大创伤和较长的恢复期。赵静提醒,在食用山楂、柿子等富含鞣酸的食物时,应注意适量,避免空腹食用,同时不要与高蛋白食物如牛奶、肉类等同食,以降低胃结石形成的风险。一旦出现腹胀、腹痛、恶心、出血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医,以免延误病情。(杨明 刘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