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统计,全球每年约有37万余人死于溺水,意味着每小时有40人因淹溺丧失性命,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占45%左右,高危年龄段为1-4岁和11-14岁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每年有五万七千余人死于溺水,平均每年近3万名儿童和青少年死于淹溺,在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成为头号杀手,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。因此,进一步规范溺水的救治和预防至关重要。

现在正值高温酷暑,又进入溺水高发季节,一旦遇到溺水者,我们如何正确施救,关于溺水急救的这些误区,你知道吗?
误区一:溺水者落入水中后会“使劲扑腾、大声呼救”
在人们印象中不慎落水后,溺水者出于求生本能,一定会“使劲扑腾、大声呼救”,但真实的溺水是无声的、快速的。以下情况提示已经发生溺水:戏水或游泳者突然安静无声,嘴巴没入水中;手臂前伸,但无法划水移动;在水中直立、不能踢腿,挣扎20—30秒之后又沉下去;眼神呆滞或是闭着眼睛,头发盖在额头或眼睛上;头前倾,看起来像在抬头看天空或泳池边,询问却没有反应、眼神涣散,一旦发现这些状况,就需要立刻救援。
误区二:发现有人溺水,直接跳下水去救人
发现溺水者,一定不要贸然下水救人,也不能手拉手施救,会增加连环溺水,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。正确救援,要牢记“叫、叫、伸、抛”四个字。“叫”:大声呼叫,寻求周围人员的帮助。“叫”:拨打110、120,寻求专业医疗救援。“伸”:寻找附近的树枝、竹竿等,趴低身体降低重心递给溺水者,避免被拉入水中。“抛”:将救生圈、泡沫板或密封塑料瓶等浮力装置抛给溺水者。
误区三:溺水者被救上岸,需要立即把呛进肺的水排出来
溺水者被救上岸后,如果出现心跳呼吸停止,很多人认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,先把呛进肺里面的水排出来(俗称“控水”),才能恢复心跳。其实,大多数溺水者吸入肺内的水并不多,而且很快会弥散进入到血液循环,没有必要清除肺中的水。还有些患者是由于溺水时发生喉痉挛或呼吸暂停,气道和肺并没有吸入水分。上岸后需立即清理溺水者口鼻的泥沙和水草,用常规手法开放气道,而不应实施任何控水措施,包括倒置溺水者身体或按压腹部进行排水等。
误区四:急救措施是从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开始
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脏骤停患者往往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,所以在院前急救的科普培训中,强调心肺复苏的急救顺序,是从心脏按压开始,然后是开放气道、人工通气。而溺水时最核心病理生理是缺氧,所以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要优先于胸外按压。无论是现场第一施救者,还是专业医务人员,对溺水者实施救援应遵循A-B-C顺序,即开放气道、人工通气、胸外按压。
误区五:救援上岸后无生命体征,实施医疗救治已无意义
应对所有溺水者实施尽可能的医疗救治行为,无论病情轻重,溺水者均应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或观察。对于已经出现心脏停止的溺水者,只有在进行气管插管、机械通气、使用复苏药物等高级生命支持30分钟后仍未出现任何生命迹象,才考虑终止复苏。并且医护人员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苏时间,尽最大努力,尽一切办法去积极救治溺水者。
襄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成洪主任提醒,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,预防溺水事件的发生比救治更为重要,尤其是未成年人群体,需时刻注意防范溺水风险。一定要牢记绝不私自下河游泳,绝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,绝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,绝不在无安全设施及无救护人员的水域玩耍、游泳。(王全利)